銀杏育苗采用種子
2016/1/26 21:38:00??????點擊:
銀杏為銀杏科銀杏屬喬木,產生于古生代石炭紀末期,被譽為植物“活化石”。其樹姿雄偉,葉形優美,壽命長,少病蟲害,最適宜作行道樹、庭陰樹,孤植風景樹,近幾年被城市綠化廣泛運用。通過幾年的銀杏栽植管理,筆者積累了一些經驗,總結如下供同行交流探討。銀杏習性銀杏為深根性樹種,喜光,耐干旱,不耐水澇。對大氣污染有一定的抗性。其適應范圍廣,在年平均氣溫10℃至18℃,培樹兜。銀杏壽命長,一般在定植點生長結實數百年以上,如栽植管理不當,特別是由于表土的流失,會使大量根系裸露于地表。處于圩進坡地生長的銀杏尤為突出,嚴重時,根系外露的深度可達30厘米以上。因此,應當做好培土工作,使它的根系埋于土面以下,以充分發揮其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作用。 松樹盤。銀杏根系發達,要求土壤含氧量高于6%,所以,進入夏季,保持主要吸收根周圍的土質疏松,是使銀杏根系保持高度活性的基本條件。一般情況下,銀杏樹冠以下的部位,應當長期保持疏松(成片銀杏園內,每年至少翻耕二次)。另外在銀杏主干周圍3—4米的范圍內,還可種植一些比較耐陰的作物,如生姜、葉用蔬菜等,這樣既利于銀杏的生長,又可以增加經濟收入。 施肥。據試驗資料表明,通常情況下,生產100公斤的白果約需消耗氮素7—8公斤,磷素12—15公斤,鉀素8—10公斤,此外還需追施鈣、鐵、硼、鋅等多種營養元素,有條件的地區可施用餅肥,通過對來自山東、江蘇、湖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不同品種(或單株)銀杏種子,在浙江富陽等地育苗第l—2年的生長情況分析,種源、品種對實生苗的培育具有明顯的影響。
一般說來,來自南方產區的種子,發芽較早,而來自北方產區的種子,發芽較遲;成熟較早的梅核型種子,發芽早,發芽率也高,而成熟較遲的大粒型品種,發芽遲,發芽率也低;大中粒型品種的種子,苗木長勢較旺,而小粒型品種的種子,苗木長勢較弱;來自大群體植株上的種子,苗木抗性較強,而來自只有少許植株的小群體內的種子,則較易感病,苗木長勢也差。所以,用于培育砧木實生苗的種子,最宜于大群體內,從具有大、中粒型種子的早熟賣生單株上采集;而培育大苗及速生豐產用材林的種子,則應通過試驗確認了最佳種源、最佳品種以及最佳交配組合后,才能最后確定;測定遺傳力等則應通過單株采種(以自由接粉后代測定廣義遺傳力)和控制授粉后采種(測定狹義遺傳力)等,并按一定的設計布置試驗來完成。
由于樹木的生長狀態,對于種子的生活力具有直接影響,作為種子來源的采種母樹,應當選擇生長健壯的壯齡植株,也一定要待種子充分成熟后采收。種子成熟的標志是,外種皮轉成黃色、橘黃色或其他特定顏色,外種皮表面出現白粉,并開始自然脫落。
用于育苗的銀杏種子,必須有發育良好的種胚。由于銀杏確實存在未經授粉受精也能形成種實的單親結實現象,所以,一定要注意不用或少用無胚率高的品種植株上采收的種子,還要避免使用由近親授粉結實的種子育苗。使用經異源花粉人工授粉的種子育苗,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。
為了保證種子的正常發育,采種樹的結實量也要適當控制。從過度結實植株上采收的種子,空殼率高,胚的發育不良,也不適于用作種子。
為了降低育苗成本,同時保證苗木早期的生長,用于育苗的種子,種粒大小也要適當,一般以每千克500粒左右最為適宜。種粒過大,播種時用種量大,會大幅度增加育苗成本。種粒太小,發芽期間種子可以供應給苗木的養分太少,也不利于苗木的早期生長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自然條件下,銀杏存在著嚴重的近親交配現象。這是因為,銀杏長期以來多數處于零星生長狀態,再加上人們習慣于就近采種育苗,使銀杏形成了不少接近于自交繁殖的近純合小群體。小群體內的銀杏是以兄妹交的形式為主進行繁殖的。從遺傳學分析,這種近親交配也能起淘汰不良基因的作用。但是直接采種育苗,使用近親交配的種子,苗木抗性差,極易感病死亡而導致育苗的徹底失敗。1987年,我們用貴州省普安縣的種子育苗,感病率高達80%以上,平均高生長鑼有其他苗木的一半。而從經過人工授粉的種子育苗,不僅發病輕,生長也快。
如果在對雌樹進行人工授粉前,能對雄株也作好選擇,就有可能得到遺傳品質更為優良的種子。前面已經講到,銀杏的種核類型,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,即長籽型,佛手型,馬鈴型,梅核型,圓籽型。長籽與圓籽,可以初步判斷為純合類型。其他三種則都是雜合型。充分利屬具商不同基因型的雄株與雌株雜交,或者利用處于隔離狀態不同種源間的授粉,都可以使后代得到明顯的雜交優勢。這不但有利于實生后代的生長,而且還可以由此培育出一系列新的優良品種來,
一般說來,來自南方產區的種子,發芽較早,而來自北方產區的種子,發芽較遲;成熟較早的梅核型種子,發芽早,發芽率也高,而成熟較遲的大粒型品種,發芽遲,發芽率也低;大中粒型品種的種子,苗木長勢較旺,而小粒型品種的種子,苗木長勢較弱;來自大群體植株上的種子,苗木抗性較強,而來自只有少許植株的小群體內的種子,則較易感病,苗木長勢也差。所以,用于培育砧木實生苗的種子,最宜于大群體內,從具有大、中粒型種子的早熟賣生單株上采集;而培育大苗及速生豐產用材林的種子,則應通過試驗確認了最佳種源、最佳品種以及最佳交配組合后,才能最后確定;測定遺傳力等則應通過單株采種(以自由接粉后代測定廣義遺傳力)和控制授粉后采種(測定狹義遺傳力)等,并按一定的設計布置試驗來完成。
由于樹木的生長狀態,對于種子的生活力具有直接影響,作為種子來源的采種母樹,應當選擇生長健壯的壯齡植株,也一定要待種子充分成熟后采收。種子成熟的標志是,外種皮轉成黃色、橘黃色或其他特定顏色,外種皮表面出現白粉,并開始自然脫落。
用于育苗的銀杏種子,必須有發育良好的種胚。由于銀杏確實存在未經授粉受精也能形成種實的單親結實現象,所以,一定要注意不用或少用無胚率高的品種植株上采收的種子,還要避免使用由近親授粉結實的種子育苗。使用經異源花粉人工授粉的種子育苗,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。
為了保證種子的正常發育,采種樹的結實量也要適當控制。從過度結實植株上采收的種子,空殼率高,胚的發育不良,也不適于用作種子。
為了降低育苗成本,同時保證苗木早期的生長,用于育苗的種子,種粒大小也要適當,一般以每千克500粒左右最為適宜。種粒過大,播種時用種量大,會大幅度增加育苗成本。種粒太小,發芽期間種子可以供應給苗木的養分太少,也不利于苗木的早期生長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自然條件下,銀杏存在著嚴重的近親交配現象。這是因為,銀杏長期以來多數處于零星生長狀態,再加上人們習慣于就近采種育苗,使銀杏形成了不少接近于自交繁殖的近純合小群體。小群體內的銀杏是以兄妹交的形式為主進行繁殖的。從遺傳學分析,這種近親交配也能起淘汰不良基因的作用。但是直接采種育苗,使用近親交配的種子,苗木抗性差,極易感病死亡而導致育苗的徹底失敗。1987年,我們用貴州省普安縣的種子育苗,感病率高達80%以上,平均高生長鑼有其他苗木的一半。而從經過人工授粉的種子育苗,不僅發病輕,生長也快。
如果在對雌樹進行人工授粉前,能對雄株也作好選擇,就有可能得到遺傳品質更為優良的種子。前面已經講到,銀杏的種核類型,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,即長籽型,佛手型,馬鈴型,梅核型,圓籽型。長籽與圓籽,可以初步判斷為純合類型。其他三種則都是雜合型。充分利屬具商不同基因型的雄株與雌株雜交,或者利用處于隔離狀態不同種源間的授粉,都可以使后代得到明顯的雜交優勢。這不但有利于實生后代的生長,而且還可以由此培育出一系列新的優良品種來,
- 上一篇:銀杏行道樹的栽培管理 2016/1/26
- 下一篇:果樹技術—銀杏夏季管理主要環節 2016/1/26